预防意识 “盯”字功夫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经济形势空前严峻。质量管理无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是其生命线所在。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能赢得客户的信赖与忠诚,还能助力企业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竞争力。如何有效提升产品质量,成为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公司全员需树立质量预防意识,特别是质量管理者,更需在“盯”字上下足功夫。
预防意识,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们主动采取措施,防止事物的发生或发展,以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意识和行为。预防意识的培养,无论对个人和企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活中,我们定期进行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出行中,我们遵守交通法规,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样,对于产品质量问题,我们可以针对潜在的不合格原因采取措施,主动确定改进机会,做好事前防范,而不是等出现不合格产品后,再去做事后的纠正。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从过去的事后把关模式转变为以预防、改进为主;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将影响质量问题的诸多因素排查出来,动员全体员工参加,依靠科学理论、程序和方法,通过全方位管理,使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出现内部质量问题,还是发生客诉,其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质量问题分析时,未充分运用“三现主义”(现场、现物、现实),积极找真因;更怕的是面对问题只做救火式纠正,而未积极寻求问题的预防措施,从而导致不合格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重复发生。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因此,提升产品质量,首要任务就是要全员树立质量预防意识。
然而,仅有质量预防意识是不够的,执行力同样至关重要。正如一位管理达人所言:“管理是盯出来的,技能是练出来的,办法是想出来的,潜力是逼出来的”。作为一名质量管理者,不可能对所有质量工作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但对于重要质量目标的实施,管理者决不能只看结果,不追过程,否则员工就会钻空子、麻痹上级。相反,管理者应对质量“过程”给予高度重视。“盯”前,管理者应对下属提出完成质量的目标以及正确的思路和方法;“盯”的过程中,要对质量开展过程进行跟踪,包括重要信息反馈和阶段性的标志,同时还要深入现场,观察和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盯”后,要对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推广,形成一套完整的 PDCA 循环。如此,员工的操作行为会更加规范化,执行标准也将更加稳定。如果持续紧盯 21 天,员工就会养成一个好的习惯,直至这个习惯成为自然。
公司的质量管理活动较多,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与员工参与的品管圈活动、管理层参与的焦点课题等,都是质量管理的好工具。作为各部门质量管理的一把手,一定要事事紧“盯”、高度重视并用好这些工具。在“盯”字上肯下狠功夫,让“盯”变成一种管理的习惯。唯有如此,我们的各级质量管理者才会真正成为公司产品质量的坚实监督者和守护者。
- 上一条没有了
- 下一条景兴纸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