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用人术 吾之学习瑰宝
夏天的夜晚,捧书于窗前,沉思在《曾国藩血祭》中郭嵩焘对大清帝国心灰意冷而向曾国藩辞行的悲戚中。窗外,一阵阵轰隆隆的雷声滚滚而来,一道闪电飞速划破天际照亮大地,雨,倾盆而下。合上最后一页,心底似有阴霾笼罩。
从小小的农家荷叶塘走出的曾国藩,在人才济济的晚清湖南,属木讷愚拙不显眼之辈,却凭借着“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自省和坚忍,认准一个“挺”字,硬是在腥风血雨的时代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曾国藩血祭》一书由曾国藩奔母丧而归开卷,又以父死而重踏奔丧之路闭卷。五年时间,在他的带领下,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收获的却是如锦江水一般倾不完、吐不尽的艰难辛苦、屈辱创伤。不议其褒贬功过,但看其识人用人之道和对人才储备的构建,值得世人借鉴。
他以宽广的胸襟和特殊的眼光,广收有一长一技者,对德才兼备者更不数觐,有只身救排的杨载福、摆棋摊子的康福、湘江水盗申名标等,他秉承“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的原则,发挥所收之人特长,慎用在各领域,这也是奠定他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成功的基石。不仅于此,曾国藩还善于勤教,在发现用对人之后,进行培养,不断引导他们按既定方向发展。比如练兵时,他都要先训话,像老师一样循循善诱。他更知晓用人需严绝,要成事得靠队伍,一个队伍的人才环境必须稳定有序,有两种人不可用,一是表现欲极强的人,二是虽有大才但是性格极其激烈的人,如王增、左宗棠,他只将他们当作搭档,宁可弃其才不用,也要保证队伍的稳定。这也反射出,用人因先德后才。观当下,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一些大型企业中的特殊岗位前,需要政审,实则也是对其品行的基本审查。
“作育人才……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曾国藩有长远的眼光,有很好的前瞻性,对有能力有本事一时用不上的人,就储备起来,如李善兰、华衡芳、容闳、徐寿等。他对人才的运用有长远的规划,先建安庆内军械所,后建江南制造局,又在徐寿大化学家的建议下成立了江南翻译局,派留学生出国,通过培养自己的人才来强国。
动乱年代国强则民安,和平年代国强是大局,经济发展是民生,而企业的平稳发展是员工之所向,是经济之脉搏。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了自己的人才库,有与学校搭建在校人才培育基地,也有自行培育专业人才。
回首看曾国藩,一介书生忠于报国之志,用尽心血,功成名就时却已白了双鬓,寒了心意,最终解甲归田。他是一位政治家,也是战场上的猛将,其锲而不舍的性情决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其流传下来的用人之道成世人学习之瑰宝。读一读《曾国藩血祭》,悟曾氏为人处世之道,习书中人物品行才识,在错综复杂的人生路上,让自己少一点血祭的悲凉,多一些战胜困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