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真李白 高适真高适
和几个朋友聊起今年暑假上映的追光动画《长安三万里》,皆感慨不已。一个是看上去“高不着调”的李白,一个是肩负家族使命的高适,就像月亮和六便士,就像每个人心里的两个自己。
李白,坦率真诚。年少时,从不隐藏自己的抱负,到了中年不得不面对怀才不遇的现实。看似洒脱不羁,背后却是太多的身不由己和求而不得。因为出身于商人之家,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若要考取功名,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他屡吃闭门羹,屡受挫折,但依然充满自信,回敬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沉寂数年后,成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也得到唐玄宗的召见,成功进入翰林院。本以为可以一展抱负,却不料非但得不到重用,还惨遭奸臣排挤。
求功名中屡屡失意的李白,给世人留下了“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肆意洒脱,也留下了“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的悲凉色彩。即便如此,李白因跟错人而落难,却在大赦后返回时,高声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足见他的豁达。
知乎上有个高赞问答: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李白?有个回答一针见血:“除了喜欢李白的文采,更多的是因为他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 高适,出生于渤海名门高氏一族。他的祖父曾为大唐的边疆安定立下赫赫战功,奈何从父亲这代起家道中落。但是,出身于功勋世家的高适从小就有以身许国的凌云壮志。当年仅20 岁的高适来到京城,寻找入仕的门路,可惜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更没有达官贵人给予引荐,他只好失意落寞地回到家乡。他曾到长安参加科举,可惜落第。在长安呆了三年左右后返回家中,以种田、打鱼和砍柴为生。彼时高适已是35 岁,虽然饱受贫苦的折磨,但他仍然积极乐观,在努力维持好生计后,还熟读经书,刻苦练剑,每日与书为伴,闻鸡起舞。
影片中说,高适在不断寻找之后,终于决定去边关做个文书。他沉稳踏实、忠心爱国、有勇有谋,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做到节度使。时代也让他镇守一方,圆了他的梦。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流传至今。电影最后留了一句话:几个诗人中,唯有高诗人封了候。原来如此!
正如电影制片人所说,“长安”是李白、高适心中的“理想之地”,而“三万里”是他们与“理想之地”的距离。面对这般距离,面对重重困境,他们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种人生态度,不论在当时,还是在当下,都弥足珍贵。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影片的观后感,那就借用朋友的结论:李白真李白,高适真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