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当代青年背后的焦虑
前段时间,我的朋友圈和微博首页被“孔乙己的长衫”言论刷屏。其热度急剧攀升,离不开一位“失意书生”的独白:“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他的话引起当代青年的共鸣,但有很多社会前辈,对于这些年轻人的评价只是一句轻飘飘的“矫情”。
彼时的我看到这些时内心溅起浪花,却无滔天波澜,还记得我第一次进某家工厂。
车间很大,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可以容纳很多人和机器,也确实有很多工人和设备,但仍旧显得空荡荡的;天花板上吊着巨大的风扇,如老牛耕犁般行进的扇叶下面是我价值15 块钱一小时的青春;弥漫在车间的铁锈味无孔不入,透过发丝,透过衣料,甚至进入毛孔,此时除了与它“合污”我别无选择。
外面的阳光在门口内一米处被阴影吞噬,热气却不费吹灰之力地填满整个车间,汗水自我的额头流下,我抬起手,用仅存的干净手腕拂去;然后新的汗珠缓慢又沉重地淌下来,混合着铁锈的味道生生冲向我的嗅觉神经。长时间的久坐令我的身体开始叫嚣抗议,酸痛爬上我的腰肩,忍耐,我只有忍耐。如此整整8 个小时。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流泪,也仅仅只是流泪,我的脑子里那股铁锈味还未散去,因此那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流泪。
回到家我在昏暗的房间里仍旧止不住眼泪,模模糊糊间我想起以前看《行者无疆》时,余秋雨先生写在序言的一句话:“文人走出书斋总是很危险的,离开越远危险越大。”
我印象如此之深,如今想来是觉得危险不仅是具象的疼痛,还有精神的自我怀疑和崩溃。而我也在反思,自恃“书斋里的人”这一身份,让我看待外界多了一层朦胧模糊像五彩糖纸构成的滤镜,也多了一分傲慢。
我脱不下的“长衫”变成了我脖颈上的“白绫”,只要我一踏出象牙塔,它的收力令我窒息。
等我再次去翻看这本书时,我发现在我印象深刻的句子不远处还有一段话:“象牙塔看似高雅精致,实则是一种自我囚禁。”
我流泪或许是因为,我能明白其中道理,也羡慕那些走出象牙塔囚笼的人,可是我做不到。
我并不会因为这件事对自我进行持续否定,我也不觉得网络上自嘲是孔乙己的学生们应该被批判,因为现实落差产生的情绪焦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份焦虑应当被看见,这份情绪应当被重视。
我并不认为孔乙己的时代已经过去,孔乙己这个身份恰恰是现在许多青年人生中必经的一个磨练;我们要做的也不是脱下长衫,而是让长衫仅仅只是遮身蔽体的衣服,不是自尊的枷锁。
当代青年此刻正处于人生中最有活力、最有冲击的阶段,容易遭受到打击,却不容易被击倒,这是青年人最为珍贵的特性。泪水和自嘲应该以一种客观的心态看待,不应予以批判,泪水过后是振作,自嘲过后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