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互联网新词
迈进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递更加高效迅捷。众多网络新词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网上不断涌现,俨然引起自创词的一股“潮流”。它们来源不一,千奇百怪,有些热词虽然说出来让人捧腹,但又特别形象,简洁生动,瞬间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例如“YYDS”(永远的神)、“奥利给”(加油)、“内卷”(内部竞争)等等,这些新词已悄然影响到人们的日常沟通交流,成了很多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网络新词呢?对此我非常好奇,也试图去解开它们疯狂传播背后的“流量密码”,但收效甚微。其实,不管是自创或使用网络新词,我觉得只是大家的一种自我表达方式而已。人们通过这些网络用语,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来展现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对待某件事情的态度。
这些词大多由“零零后”发明,带着青春特有的热血和激情,根据现实环境和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向社会表明他们对待人生和这个世界的态度。“潮流”会随时代而不断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人们积极向上的初心。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网络新词背后的创作者,也正在通过他的“心声”,影响着这个时代。也许我们会因为某个新词而无辜“躺枪”,但我们也会通过自嘲和调侃的方式来减压。
“一零后”的崛起,给网络新词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源泉”。“小学生”一词原意是正在上小学的学生,代指行为举止非常幼稚的人;“爆红”指某个人在短时间内火遍整个网络。他们所创造的这些网络新词吸引更多的“一零后”们纷纷效仿。他们略显稚气,却不断用网络上的新词去“彰显”自己。
网络新词不仅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潮流,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它不仅影响了大众,也影响了国家。在国家层面也出现不少正能量的新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初心使命;“逆行者”让我们看到了在灾难来临时救护人员的担当和大爱;钟南山教授在上海科大的“凡尔赛”式发言说明我们国家在疫情控制方面取得的成效无人能及;更多的“正能量”感人事迹让我们多次“破防”,不再“EMO”!
网络新词之所以会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不断推陈出新,说明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某一个网络新词戳中大家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起更多人的共鸣,那么它自然就会广泛流行。对于新出现的网络热词,我们要抱着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合理使用。如若我们能从中汲取到向上的力量,何不张开双臂,拥抱它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