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终点
上班路上发现公司附近的一户人家场地上又搭起了棚,上次搭棚挂白仿佛还在昨日,到办公室与同事说起时才惊觉已是五七。
时间仿若白驹过隙,在日复一日中骤然消逝,只有这些时间节点将时间长河分成一段段记忆,时间才拥有了价值。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人的一生,会死三次,第一次是脑死亡时,生物学上的死亡;第二次是葬礼上,社会层面的死亡;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经历三次死亡,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尽管我们害怕谈论死亡,但这依旧是生命的必经之路,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提及,它就如一个路牌,永远在远处等着我们。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站,遗忘才是。
古今名人去世后,逝世时间被填入百科词条,做出的伟大奉献也将在每年的这一日被人提起和怀念。关于他们的记忆将被一代又一代的人铭记,被一次又一次地提起,时间长河中,他们的身影永远都在。
然世上终是平凡人居多,一生几十年,除了自己的父母子女,对其他人的影响甚少,在时间冲刷下能够记住他的人更少。这也是很多人追究生命意义的原因,漫长历史长河中,无关紧要的平凡人往往都像是来人世间充数一般,匆匆降世,又匆匆离去。
生活使许多人的轨迹发生重合,史铁生曾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伟人似巨星,我们便似那点点星火,正是有平凡人的星火汇聚,才成就了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即使那星火只闪耀几代,抑或是几十年,那也是点亮时间的星火。与其纠结于活着的意义,不如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照拂到更多人、更多方面。
我们常常为生而欢喜,对死却没有准备。可是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生与死,都是生命的必修课。正是因为有了死亡,生才显得更为重要与珍贵。
《西藏生死书》有一句话:“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
生命的开始是一场早已写好的结束,带着生与死的概念,对俗世便也少了分执拗,做好手中每一件事情,认真欣赏生活中每一个晨曦与落日,感受当下,感受空气中时间的流动。